“不由自主的,我们已再次出发。”许雅妮喜欢这句话。
如果不是阴差阳错的高考志愿填报,雅妮也许还在河北老家简单快乐地生活。然而,2005年,雅妮却成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名记者,从事了一种“就像每天早上的太阳一样新鲜”的职业。但是,当一名新闻记者难免大喜大悲,沉浮其中,雅妮就更需要保有一份在新闻路上行走的勇气,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青春在梦中成熟
2008年5月3日,当奥运圣火抵达境内第一站三亚市的时候,雅妮正在现场。当时,宽阔的凤凰机场灯火通明,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早早地聚集在这里,热切地期盼。象征着“和平、友谊、希望”的奥运圣火历经五大洲19个城市和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之后,抵达三亚,开启中国内地113个城市的和谐之旅,这一天不少人已经等待得太久太久。
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的时候,雅妮在河北上小学三年级。作为少先队的中队长,她每天放学后都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和同学一道排练节目,准备在申奥成功后,参加全市的文艺汇演。那个时候,雅妮其实并不太理解奥运的内涵,对她来说成功申奥的最大的意义,就是可以让她顺利地参加全市汇演。
申奥当晚,为了第一时间听到从莫斯科传来的喜讯,父母整夜守着电视机。因为沾了奥运的光,那时小小的她也获准可以整夜看电视。当屏幕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“北京”两个字的时候,爸爸不由自主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,妈妈也激动地拍起手来,外面的邻居甚至点起了鞭炮。
这个30秒钟的细节,让雅妮至今记忆犹深。当得知最后的胜利方不是北京,而是悉尼的时候,不仅中央电视台正在参加直播的主持人纷纷忍不住掉下眼泪,从胡同里传来的欢呼声也停止了,只有刚刚点燃的鞭炮,还在兀自响着。
多年以后,当雅妮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,才深刻理解了父亲失望的表情和母亲的眼泪。奥运,承载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家太多的期望。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,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更急切需要这样的世界级运动会,向世人展示大国风采,展示中华儿女的蓬勃朝气。
所以,当时24岁的雅妮站在三亚凤凰机场等待圣火降临的时候;在机舱门打开,火种被高高举在空中的时候;当面对镜头,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,她几经哽咽,激动不已。
在随后的奥运圣火传递中,雅妮全程参与了80小时的直播。忙碌空闲,也偶会感慨这个国家的成长。她说:“这个过程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,浸透了酸甜苦辣,这是成熟前的必然阶段。祖国的崛起和强大,我们能够感受着、见证着,并记录着,这当然值得我们骄傲。”
这就是雅妮,一名来自河北的“海南通”。2001年9月,她从遥远的赵燕之地来到春暖花开的海南求学。2005年7月,她一头扎进海南电视总台,担任了一名电视时政新闻记者。
爱在责任中延伸
雅妮常常说,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,不仅用欢乐歌颂时代的进步,还要用爱去体念生命的脆弱。
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,无数记者赶往灾区第一线。当时,抗灾、救灾是所有媒体的主题。凌乱的废墟、悲伤的脸庞、有力的臂膀……一切的真实,化成全民的力量,同呼吸共命运。胡锦涛总书记沾满泥巴的裤腿、温家宝总理爱民的泪水,更在摄像机的记录下,成为许雅妮对那场灾难最为深刻的记忆。
2008年5月下旬,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发起了关注灾区儿童的“爱心呵护阳光行动”。6月2日,第一批来自地震灾区四川宝兴、雅安的89名孩子抵达三亚,开启为期15天的心理康复之旅。作为随团记者之一的雅妮来说,这次采访经历让她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。
一名叫小雪的女孩只有8岁,在地震中同时失去了4位亲人。整个康复之旅过程中,她总是躲在其他大一些的孩子身后,用不确定的眼神打量四周。雅妮曾几次下定决心,要和小雪聊聊。
当时的情景,雅妮至今仍然记忆犹新。6月的亚龙湾阳光浓烈而炽热。白色的沙滩,蔚蓝的海洋,康复之旅的孩子们开始卸下防备,暂时忘却远方的灾难。雅妮和摄像记者走近小雪,递给她一块巧克力。正坐在沙滩上发呆的小雪,看了她一眼,没有说话。她把麦克风藏在身后,突然觉得非常愧疚。
雅妮问:小雪,见过大海吗?
小雪说:爸爸见过。
雅妮:和爸爸讲的一样吗?
小雪:不一样。
许雅妮问,哪里不一样?
小雪小心地看着她说:不知道。
事后雅妮说,其实她当时想问小雪想不想家,想不想爸爸?
但是那时雅妮放弃了,走到孩子们看不到的椰树下放声大哭。平静下来之后,自己对着镜头说:“事实上我很想从收视率的角度多采访,多提问。但是每当走到他们面前,我常常无话可说。因为每提问一次,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一次,这个过程不管是对孩子们还是对我来说都是残酷的。”
现场出镜说完这些的时候,雅妮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。一位东北的游客走到她身边,拍了拍她的肩膀,递给她一张纸巾。
那一次采访不充分,没有过多的形容词,没有灾区现场的惨烈,更没有太多语言表达。只有现场声和她对着镜头述说的那番话。整条新闻被她未加任何包装简单处理。播出后,雅妮接到久未联系的一位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。第一句话,她就说:“雅妮,我觉得你很棒”。
地震发生后,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救援,看到了慷慨捐赠的普通人,看到了无数无名的志愿者,当然也质疑了倒塌校舍的建设,临阵脱逃的教师“范跑跑”,救灾物资的发放……对现实的深刻体会,也让雅妮的职业热情变得更有韧性,也更绵长……
雅妮说,这个转型中的国家,每时每刻都在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不同的侧面,让人忽然欣喜或黯然感伤。而新闻记者总是能怀揣一颗温和而沉静的心去记录、诉说,并相信这不停的记录,总能带来些许惊醒和改变。因为,小记者赶上了大时代,所以,她当然骄傲。
记录与生命同行
自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,雅妮在电视新闻中心从事基层采访工作已经4年。
这些年来,在全国全省两会、十七大、省委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前后,她特别要求自己在新闻采访的同时,不断研读新政策,以期将报道做实做精,并努力融入自己的风格。
而在每年两会期间,雅妮充分利用《雅妮跑两会》的平台,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着手,力图切入大视角对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进行解读,基本达到预期效果,得到了观众和代表委员的关注和好评。
2006年9月,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时,海南慰安妇陈亚扁一案却在东京遭到不公正的判决,陈亚扁老人带着一生的伤痛遗憾回国。雅妮在面对这位老人的采访中,数度落泪,几乎无法将采访进行下去,最终坚定地拿起话筒,将老人最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。同年9月,在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报道中,面对受访者的动人事迹,雅妮认真平复情绪,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,播出后不但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回应,也为受访者解决了实际困难。
对同样一个新闻题材,有的记者报道得有声有色,有的记者的报道却显得枯燥乏味,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、深入生活,雅妮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。在4年的记者生涯中,许雅妮跑遍了海南18个市县,比较全面地了解海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,并不断充实自己的海南文化知识。每年的重大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的策划报道,包括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、博鳌亚洲论坛、冬交会、环岛自行车赛、两岸农业合作论坛、台风登陆等,雅妮几乎参与其中。从“飞扬20th“、“北京奥运火炬传递”到《高端访谈》、“爱心呵护阳光行动”系列直播活动等,雅妮也始终站立在报道第一线,坚持撰写文稿,进行现场直播报道。
如今,雅妮的青春正在爱中延伸,在记者生涯中成熟……
如果不是阴差阳错的高考志愿填报,雅妮也许还在河北老家简单快乐地生活。然而,2005年,雅妮却成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名记者,从事了一种“就像每天早上的太阳一样新鲜”的职业。但是,当一名新闻记者难免大喜大悲,沉浮其中,雅妮就更需要保有一份在新闻路上行走的勇气,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青春在梦中成熟
2008年5月3日,当奥运圣火抵达境内第一站三亚市的时候,雅妮正在现场。当时,宽阔的凤凰机场灯火通明,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早早地聚集在这里,热切地期盼。象征着“和平、友谊、希望”的奥运圣火历经五大洲19个城市和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之后,抵达三亚,开启中国内地113个城市的和谐之旅,这一天不少人已经等待得太久太久。
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的时候,雅妮在河北上小学三年级。作为少先队的中队长,她每天放学后都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和同学一道排练节目,准备在申奥成功后,参加全市的文艺汇演。那个时候,雅妮其实并不太理解奥运的内涵,对她来说成功申奥的最大的意义,就是可以让她顺利地参加全市汇演。
申奥当晚,为了第一时间听到从莫斯科传来的喜讯,父母整夜守着电视机。因为沾了奥运的光,那时小小的她也获准可以整夜看电视。当屏幕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“北京”两个字的时候,爸爸不由自主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,妈妈也激动地拍起手来,外面的邻居甚至点起了鞭炮。
这个30秒钟的细节,让雅妮至今记忆犹深。当得知最后的胜利方不是北京,而是悉尼的时候,不仅中央电视台正在参加直播的主持人纷纷忍不住掉下眼泪,从胡同里传来的欢呼声也停止了,只有刚刚点燃的鞭炮,还在兀自响着。
多年以后,当雅妮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,才深刻理解了父亲失望的表情和母亲的眼泪。奥运,承载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家太多的期望。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,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更急切需要这样的世界级运动会,向世人展示大国风采,展示中华儿女的蓬勃朝气。
所以,当时24岁的雅妮站在三亚凤凰机场等待圣火降临的时候;在机舱门打开,火种被高高举在空中的时候;当面对镜头,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,她几经哽咽,激动不已。
在随后的奥运圣火传递中,雅妮全程参与了80小时的直播。忙碌空闲,也偶会感慨这个国家的成长。她说:“这个过程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,浸透了酸甜苦辣,这是成熟前的必然阶段。祖国的崛起和强大,我们能够感受着、见证着,并记录着,这当然值得我们骄傲。”
这就是雅妮,一名来自河北的“海南通”。2001年9月,她从遥远的赵燕之地来到春暖花开的海南求学。2005年7月,她一头扎进海南电视总台,担任了一名电视时政新闻记者。
爱在责任中延伸
雅妮常常说,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,不仅用欢乐歌颂时代的进步,还要用爱去体念生命的脆弱。
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,无数记者赶往灾区第一线。当时,抗灾、救灾是所有媒体的主题。凌乱的废墟、悲伤的脸庞、有力的臂膀……一切的真实,化成全民的力量,同呼吸共命运。胡锦涛总书记沾满泥巴的裤腿、温家宝总理爱民的泪水,更在摄像机的记录下,成为许雅妮对那场灾难最为深刻的记忆。
2008年5月下旬,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发起了关注灾区儿童的“爱心呵护阳光行动”。6月2日,第一批来自地震灾区四川宝兴、雅安的89名孩子抵达三亚,开启为期15天的心理康复之旅。作为随团记者之一的雅妮来说,这次采访经历让她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。
一名叫小雪的女孩只有8岁,在地震中同时失去了4位亲人。整个康复之旅过程中,她总是躲在其他大一些的孩子身后,用不确定的眼神打量四周。雅妮曾几次下定决心,要和小雪聊聊。
当时的情景,雅妮至今仍然记忆犹新。6月的亚龙湾阳光浓烈而炽热。白色的沙滩,蔚蓝的海洋,康复之旅的孩子们开始卸下防备,暂时忘却远方的灾难。雅妮和摄像记者走近小雪,递给她一块巧克力。正坐在沙滩上发呆的小雪,看了她一眼,没有说话。她把麦克风藏在身后,突然觉得非常愧疚。
雅妮问:小雪,见过大海吗?
小雪说:爸爸见过。
雅妮:和爸爸讲的一样吗?
小雪:不一样。
许雅妮问,哪里不一样?
小雪小心地看着她说:不知道。
事后雅妮说,其实她当时想问小雪想不想家,想不想爸爸?
但是那时雅妮放弃了,走到孩子们看不到的椰树下放声大哭。平静下来之后,自己对着镜头说:“事实上我很想从收视率的角度多采访,多提问。但是每当走到他们面前,我常常无话可说。因为每提问一次,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一次,这个过程不管是对孩子们还是对我来说都是残酷的。”
现场出镜说完这些的时候,雅妮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。一位东北的游客走到她身边,拍了拍她的肩膀,递给她一张纸巾。
那一次采访不充分,没有过多的形容词,没有灾区现场的惨烈,更没有太多语言表达。只有现场声和她对着镜头述说的那番话。整条新闻被她未加任何包装简单处理。播出后,雅妮接到久未联系的一位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。第一句话,她就说:“雅妮,我觉得你很棒”。
地震发生后,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救援,看到了慷慨捐赠的普通人,看到了无数无名的志愿者,当然也质疑了倒塌校舍的建设,临阵脱逃的教师“范跑跑”,救灾物资的发放……对现实的深刻体会,也让雅妮的职业热情变得更有韧性,也更绵长……
雅妮说,这个转型中的国家,每时每刻都在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不同的侧面,让人忽然欣喜或黯然感伤。而新闻记者总是能怀揣一颗温和而沉静的心去记录、诉说,并相信这不停的记录,总能带来些许惊醒和改变。因为,小记者赶上了大时代,所以,她当然骄傲。
记录与生命同行
自200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,雅妮在电视新闻中心从事基层采访工作已经4年。
这些年来,在全国全省两会、十七大、省委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前后,她特别要求自己在新闻采访的同时,不断研读新政策,以期将报道做实做精,并努力融入自己的风格。
而在每年两会期间,雅妮充分利用《雅妮跑两会》的平台,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着手,力图切入大视角对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进行解读,基本达到预期效果,得到了观众和代表委员的关注和好评。
2006年9月,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时,海南慰安妇陈亚扁一案却在东京遭到不公正的判决,陈亚扁老人带着一生的伤痛遗憾回国。雅妮在面对这位老人的采访中,数度落泪,几乎无法将采访进行下去,最终坚定地拿起话筒,将老人最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。同年9月,在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报道中,面对受访者的动人事迹,雅妮认真平复情绪,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,播出后不但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回应,也为受访者解决了实际困难。
对同样一个新闻题材,有的记者报道得有声有色,有的记者的报道却显得枯燥乏味,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际、深入生活,雅妮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。在4年的记者生涯中,许雅妮跑遍了海南18个市县,比较全面地了解海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,并不断充实自己的海南文化知识。每年的重大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的策划报道,包括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、博鳌亚洲论坛、冬交会、环岛自行车赛、两岸农业合作论坛、台风登陆等,雅妮几乎参与其中。从“飞扬20th“、“北京奥运火炬传递”到《高端访谈》、“爱心呵护阳光行动”系列直播活动等,雅妮也始终站立在报道第一线,坚持撰写文稿,进行现场直播报道。
如今,雅妮的青春正在爱中延伸,在记者生涯中成熟……